从流浪地球2,再到中国科幻

远川行 评论1,060阅读模式

没有剧透。我以前觉得,中国科幻片能让观众不出戏就已经是很大的进步。但自从中国科幻做到这一点开始,都已经过去了4年。从流浪地球2,再到中国科幻-图片1流浪地球2的片长、三线群像叙事、技术与预算的进步、重历史进程而不重个人的叙事手法,很多人说了足够多,已经很好。看采访,这是两部并作一部的作品,80分钟的裁剪没做后期,一个优秀的决定。

人类的天性总是痴迷于预测未来,而优秀科幻片的魅力在于,它是现实的想象延长,又让观众分不清哪些是想象。甚至有的想象,今天是现实的延长,明天可能就不是了。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s://www.falvbiji.com/221.html

科幻首先要可信

不出戏只能靠真实、可信度,最起码在普通观众的知识范围内可信。征服观众的感受,就要在“幻想与虚构”的部分“超越普通人知识储备下的预测和认知”。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s://www.falvbiji.com/221.html

基础不牢,地动山摇。这句话放到科幻片的评论中再贴切不过。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s://www.falvbiji.com/221.html

而以前某些所谓“科幻片”,只是“幻片”,因为他们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这是传统类型片导演的优点,在有限的预算和精力下抓大放小。科幻的部分,就是金属墙壁、奇装异服、闪闪发亮与大场面。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s://www.falvbiji.com/221.html

这些“科幻大场面“,不如不加。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s://www.falvbiji.com/221.html

比如让他们来拍流浪地球1,那关键主线就是刘启和刘培强的父子情。镜头、故事组织、场景,一切都要为假设这条主线脉络而服务。什么地下城、什么行星发动机、什么领航者空间站、什么moss,出场时间大刀一砍。五颜六色的发动机烟火就是倒插的火箭尾焰盈满整个天空,地球喷出彗尾映出主角战损军装(不是宇航服)下明暗构图完美的脸。作为科幻片到这就废了朋友。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s://www.falvbiji.com/221.html

人间疾苦是喜是悲,父子情深大笔一挥;观众怒斥导演是谁,特效人员铁锅一堆。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s://www.falvbiji.com/221.html

传统导演擅长引导观众进入主角的情感共鸣线,但科幻不是他们的主场,观众评审科幻的方向不是“大场面”,这一点即使观众不清楚,你导演也必须要想清楚。在其他类型片导演的叙事手法中,“科”只是一个陪衬,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知识储备不足以做好这种类型片的拍摄。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s://www.falvbiji.com/221.html

观众的审美品位和挑剔程度的提升肉眼可见。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s://www.falvbiji.com/221.html

超越普通人的经验

普通人可以根据常识与经验预测未来的一步、未来的两步或者三步。而一部严谨的科幻片会力争在这个范围之上尽力塑造可信度,不让普通人轻易察觉“虚构”的瑕疵。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s://www.falvbiji.com/221.html

小到群众演员脸上的汗、碎玻璃的摆放、张贴物以及其上记载的信息、宇航服的合理分件位置、演员不同年龄脸部皱纹的技术处理。

大到驱动太空电梯化学能(可以减速用以及反映了够用就上时间紧急)、电磁能、9000公里高度的的离心力配重三合一配置,行星发动机垂直力通过8条横梁将垂直力转化横向挤压力防止地面沉降,剧组中没人懂请中科院专家研究怎么炸月亮弄出的相位引爆法等等。

普通人看不出常识的瑕疵,就会自然而然相信后面的科幻内容。不仅是视觉特效、声光爆炸都要贴合现实经验,视觉上贴合现实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标杆,这只是科幻片的最低要求。

军人不可能留一个时髦发型,然后带一个军帽,恶心,谢谢。

但这个最低要求,在电影成本与技术上,也已经超过了很多其他类型片的上限。没办法,科幻就是最难的。而像流浪2的团队,他们在一般人知识范围外都想尽力做到与未来的应用科学一致。这当然不可能,但在观感上尽力,观众就信你。

你如果在2023年初看过电影里的太空电梯桥段,我相信你会同意。

从流浪地球2,再到中国科幻-图片2

插一句,在世界观塑造上不难、不讲究的那些“软科幻”和“伪科幻”,这些作品不注重科学技术以及物理定律,所以天生在观众入戏的可信度上就要先失一城,票仓也和严谨的“硬科幻”群体不一样。

科幻片之所以能够成为特定类型片,靠的是“硬科幻”。它独树一帜的点在于,对当下时代的观众而言具备足够当量的真实感。片中展示的世界是基于现实科技的幻想,同时用影视作品的专业手段观众相信这个世界。故事的好坏先不论,化幻想为可信的现实,是合格科幻片的基础。

但总有一些人,他们的知识储备决定了他们更能看到未来的更多细节。围棋选手可以提前看十步,在不同的细节上,物理学家、社会学家、专业工作者能比普通人看出更多的不合理“幻想”痕迹。无妨,如果没有幻想的痕迹,那拍的可就是真实未来。

凭借一部中国电影拿下诺贝尔物理学奖,也未尝不是一种硬科幻。

科幻电影的真实感与可信度一定有时代局限性。科幻,在当下看来是科学,在未来看来是幻想。兼具启发与启蒙功能的娱乐消费品,这还不够吗。

世界观是科幻故事的核心

关于剧本与故事的好坏大家各有喜好,但优秀的科幻片故事线,应该只属于某种特定的世界观,否则费这么大劲假设世界观干什么?

很多所谓“科幻片”的世界观设定、剧本严谨程度、服装化妆道具都比较...抽象。他们没有仔细审视过这些“科幻”的东西对叙事有什么用,在这个世界观中合不合理。

对这些电影来讲,他们只是想套“科幻”这个类型片的皮来完成自己的市场定位而已。有些电影的世界观,连普通人都能用常识发现的不合理,也不愿意花点精力去圆上。与其营造观众的信服,导演的主观臆测与“想象力”才更好。就是这些做法,让大家开始分不清什么叫“科幻”。

科幻片的根基的确是想象力,但却是受到严谨的科学理论束缚的想象力。能穿过现实规则达到相对合理的某种世界观,独一无二。依附于这种世界观中展开的故事,也一定要独一无二。

奇观应当为剧情服务,必须是剧情不可或缺。

从流浪地球2,再到中国科幻-图片3

假设,流浪地球这两部去掉太阳膨胀推动地球的背景,换个世界观还能拍,那科幻部分有什么必要呢?没有必要。如果一部科幻片的故事脉络可以套用其他世界观,那属于是将世界观与故事两个作品强行糅合,即使世界观很用心,那也很疏离,很难好看。

真实感来源于细节,特别是流浪地球2这种设定在近现代的作品,没有大量的细节就废了。像是日常的行为、技术进步的逻辑、技术与造物的视觉展示、政治决策的运转、人性的预测、合理剧情下的合理行为。这些视听信息会不断唤醒观众脑中已有的各种认知与经验,让他们将现实与屏幕中的世界反复比对。一旦这种熟悉感大于某个临界点,观众就可以与作品达成情感同步。

观众入戏了,片子就立住了。

这是科幻片与其他类型作品的关键不同。严格来说,科幻片是以世界的塑造为基础,从而发展出叙事。这个世界观的塑造要尽可能钳住现实,尽最大可能不让观众发现“基于科学的幻想”与“现实”之间的bug。

中国故事的一种讲法

无论是第一次看流浪地球,还是第一次看流浪地球2,我最突出的感觉不是集体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之类。

我只是觉得在看一种很新的叙事。

首先,世界观是全新、宏伟且细致的,你很难在其他作品中体会这种特定的宏大危机与紧迫。而且仔细想来,虽然2是前传,我们也只知道地球跑了和刘培强没死,其他什么也不知道。情绪还是会跟着剧情起起伏伏。

其次,格局。中国人有自己想事的思路,从推地球开始到着眼多个平凡的关键人物,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,但历史的进程才决定了你成为主角。拿到了资源和经验中国人,能打磨出与西方不同的作品,说的朴素一点,叫唯物主义历史观。信息密度高,加上三线叙事和三合一剧情设计,超出了我在观影中的预测能力。我们熟悉好莱坞个人主义的套路,但对这部电影,我还没有发现叙事套路。所以即使知道结局,也很难预知故事之后的起承转合,很多时候都是处于勉强搞清楚状况和期待后续剧情之间,很新奇,新的就是好的,无解。

再次,可能确实是文化信仰浸润的结果,西方科幻现在都快成灾难片合集了,就像是各种版本的摩西分红海remake,全都是聚焦个人的主角通关记,看够了。打破这种科幻定式的观影体验,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快乐的经历。而中国人近代的文化记忆是集体主义,不畏牺牲,集中力量办大事,这种观念恰恰更加贴近真实。不但国人更加喜闻乐见,而且进一步贴近了科幻的内核,可以说是曲线救国而又一石二鸟。

又次,这是中国人的故事。说起来有点伤感,很多观众,包括我自己都不太不习惯看到中国人在大制作科幻里演绎主角,特别又是中国人讲中国事。但只要入戏一次,就能习惯,中国科幻就是穷惯了。其实虽然说着批判,但我们自己好的科幻,无论是流浪式还是战狼式,都应该鼓励,加大力度。

从流浪地球2,再到中国科幻-图片4

虽然现在称之为“中国故事”,但我清楚这只是郭帆团队的电影故事作品。

刘慈欣受科幻黄金一代的影响颇深,这是他的优点也是局限性。大刘作品很多,但放到整个文化市场的格局下也只是小小的一点。让科幻大众化是他的杰出功劳,但大众化了,我们就需要更多更多的创作者。

改编和原创都是科幻电影的创作路径,我们还缺乏很多的创作者人才包括文学原作和影视化作品,都缺。多元的创作人才与作品,和更加宽容和充满竞争的电影市场环境,我们中国科幻都还得争取。

中国可能已经在孵化这样的创作者团队,虽然我国的电影市场资本的偏好、对于优秀科幻团队的容量都还是一个未知数,但它不是一成不变,观众会受创作影响、观众也会迭代,事在人为。

流浪地球2的出现证明了机会,虽然不会很快,但我们希望有第二个、第二十个、更多的流浪地球。我想知道十年后,大家回忆起2023年的春节档,能记得的是《满江红》,还是《流浪地球2》。

weinxin
我的微信
交个朋友,咨询亦可
资深上海律师。主攻民商事纠纷、不动产、涉刑案件、公司顾问
 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