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一篇分析法检干部年轻化后果的文章,将一个经年的疑难问题摆上台面。
那就是当下法院检察院中,究竟该谁干活?人员积极性如何调动?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s://www.falvbiji.com/785.html
引发矛盾的核心,就是近年相应出台的“干部年轻化”政策。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s://www.falvbiji.com/785.html
现在不少法检单位,在提拔干部中都提出要“35岁以下”、“90后优先”。这导致一些“娃娃脸”中层领导甚至一把手越来越多,变革带来的不良副作用也随之即来。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s://www.falvbiji.com/785.html
年轻人嘛,正是上进时。遇到到这种机会,自然要拼尽全力抓住。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s://www.falvbiji.com/785.html
只是现在这个年轻人的升迁标准,与业务无关。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s://www.falvbiji.com/785.html
随之而来的,自然是将表面工作、能加分的事情卷到极致,谁去潜心钻研业务端?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s://www.falvbiji.com/785.html
至于全心全意投入疑难复杂案件的审理,费时费力热心做当事人工作,就成了不利己的选项。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s://www.falvbiji.com/785.html
在业务能力、业务业绩上的努力,好像和职业升迁不对路。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s://www.falvbiji.com/785.html
这样起来的年轻一代,一旦进入中层领导乃至分管领导层次,再加上行政工作,就基本都会远离办案一线。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s://www.falvbiji.com/785.html
想来这样的粗放提拔,会在单位内部造成何种好影响?我都不敢想。文章源自falvbiji.com远川行笔记-https://www.falvbiji.com/785.html
就拿年轻考验干部?
不管是上级法检部门空降来的年轻领导,还是本部门突击提拔的年轻领导,普遍缺乏一线司法经验。
对一个业务单位来说,是实打实的外行。
或者说“学徒”。
要知道,基层的法检部门,最需要化解司法纠纷的实践经验。
做这个工作,法律专业只是必备的基础,最需要的是做群众工作的换位思考、协调疏导能力。
八面玲珑,往往出现在人情练达、久经磨砺的一线业务领导身上。
而现在,大批缺乏一线司法经验的年轻领导上位,内部能否服众还在其次,重要的是他们能完成“实质性化解司法纠纷”的要求吗?
现在形成这种唯年龄提拔的标准,坏影响首先出现在法检部门的业务上。
此前在法院检察院,45岁是一道晋升分水岭,过了45岁升不到一定级别,那后面也没什么盼头了。
再之后轻松工作、按部就班工作也是常态。呢是他们主要的心思,也就是考虑本职工作的下半场、甚至退休生活了。
但现在好了,干部年轻化,晋升分割线大跨步提前到了35岁。
前有大炼钢铁,今有大提干部。
能上的人自然说好,问题是绝大部分人35都上不去。
现在多少提拔晋升,都对35岁前的大开绿灯,超龄一律拒绝。
搞得公务员逐渐向程序员看齐了。
这样搞,不少40岁的中坚力量,不就进入“无欲无求”的工作心态?没了目标也没了上进心,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,应付度日倒也正常。
员额的人还没到老龄化呢,这下倒好,先把35-45岁中坚力量的道心给破了。
老同志也吃过“年功序列”的红利,而这次的新人新办法,老人老办法,是背刺了“老人”们,尤其是35-45岁的“中人”。
动不动就“干部年轻化”,不叫管理,这叫搞运动。
弄一套科学的提拔标准,实事求是,才有可能激发办案工作积极性,后面的措施才有机会。
而不是像现在:老骥伏案、小骥吃撑、一眼望去全躺着。
一时一动,一动一改
风水轮流转,以前是员额资深化,现在则是干部年轻化。
对这种政策,老同志首先不理解,明明大家都一样随机分案、办案,凭什么年轻就优先提拔,把他们拍在沙滩上?
这就不得不说在之前员额有限时,很多单位提的是35岁以下“不得报名”或“不予推荐”。
理由是优先照顾老同志,反正年轻人以后还有机会。
前员额时期,论资排辈还算压得住。
当时觉得老同志论资排辈不好,法检员额队伍老龄化严重。才几年过去,优先提拔对象又转向年轻人。
不管怎么看,这两种选任规则,都属于咔嚓一刀切。
哪里有科学的业绩考评机制?就看到简单的年龄一条线。
那就别怪打击很多人的工作积极性、动摇他们的法治信仰。
最终的恶果,早晚反应在实际工作、社会效果中。
之前写过一篇《司法改革没几年,基层员额和法官助理就躺平一片》,司法人员躺平心态、躺平风采现在经常看到,还有不少是来自身边朋友的感受。
这是失去了动态化管理的员额制改革现状。
不仅是员额检察官,甚至是助理们也失去工作生涯的前景。那还有什么工作动力?换你你有动力吗?
法官助理也是人,一次又一次的遴选失败后,是个正常人就会心存抱怨,得过且过还算好的。
对员额法官布置的工作,自然能推则推,能躲则躲,推脱不过便敷衍了事。
毕竟有很多工作也没实际意义。
空耗心神,热血易凉。
你我皆助理
这种环境下,群体性的“助理心理”已经渐渐弥散开来。
有朋友留言说,自己当了十年的法官助理,实在熬不住准备辞职了。
在当事人看来,一件案子是影响自己一辈子的大事儿。
而在天天面对如潮案件的司法人员严重,一个案子,只是自己干不干都一样、干的质量如何都一样的统计数据的小数点。
我们没理由也没立场要求当事人换位思考。
但只要尝试换位,就能感受到视角与心态的落差。而这个落差,并不是谁在故意犯错。
量变成质变,人心难再古。
在庭审涉及的冲突中,一样反映这些问题。
没有体验过书记员工作状态、没有经过长期开庭磨练、起草各种文书锻炼的法官助理,一步到位成了员额法官、法院的副庭长庭长?
是,员额老龄化迫在眉睫,但这些个德不配位、能力不胜任,不还是制度造成的?
他们无论是跟当事人的口头交流,还是诉讼事务的安排水平、庭审节奏的控制,根本不足以让当事人以感到“看的见的公平正义”。
小马拉大车,硬着头皮上吧。
三门成圣
你听过“三门”法官吗。
走出家门就走进校门,在毕业后直接进法院门做法官的,就是“三门”法官。
有的网友直言不讳,其中很大部分,是智力超群但思想相对简单。
即学习能力强但知识结构单一,有逻辑和理论功底,但缺乏足够的人际交往练习、复杂场景处理经验。
这导致他们自我自主意识强,但距离真正解决问题,还远不能形成闭环。
很多所谓司法裁判机械司法,往往不是理论和逻辑的错误,而是协调和处理很不得当。
高屋建瓴但不得人心,自然难以得到社会认可。
如今,“三门”法官的培养问题没有解决,“三门”法官就直接优先提拔成了法官领导。
可以想见,难说是结果“提拔”还是“放任”。
实践不会成为他们成长的磨刀石,到了领导的位置,则又是进了另一个门,现实磨不到他们。
还真成门内指挥门外了。

评论